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寻找重庆的陪都记忆

目录:

前言:为了忘却的记忆——1楼

战火中的异国情缘:陪都大使馆剪影——2楼

旧事新说:那些保存较好的老建筑——3楼

零敲碎打:那些历史的回忆——4楼

城门里外:传说中的九开八闭十七门——5楼

(背景音乐推荐:请打开任意播放器,搜索songs from a secret garden(神秘园之歌),歌手secret garden)


(ps:经过长达一周的整理修图写文,终于完成了这篇小记,虽然还显仓促,却也算尽了全力,处理完最后一张图,已感疲惫至极,然身体之累犹可,心之累无痕,那些不管是已经成为废墟的,还是依然坚强屹立的老建筑一次又一次给着我极其深刻的触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缔造一个又一个文明的同时,往往忘却我们的历史,在新与旧的战争中,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知道时尚与古老、现代与历史的融合真谛,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懂得我们生存的意义。)

——写于2011年5月



前言:为了忘却的记忆

由于有了和秋秋同学的约定,便有了我这篇似游记又非游记的文字;由于有了大猫的加入,我们重新踏上了八年前的道路,去探访已经相别四年的那些老建筑,那些老朋友,那些陪都的老故事。当年那些因为同样追求踏上搜城道路的朋友们现在大多已经不在了重庆,但似乎还是有种声音在时常敲打我的心房,既然回到了家乡,我就该继续以前的道路,去为他做点什么,哪怕是留下一瞬的光影,也不枉曾经的坚守。觥筹之间,老朋友的提议,我们再一次背上相机,拿着案夹,开始重新穿梭于坡坎小巷之间。由于并没有走当年我所负责北路军和大猫所负责沙磁纵队的路线,所以将要面对的这些老建筑的宿命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在这里要感谢渝崽和妍儿,不远千里,筹集传来了以前中路军和江南纵队两个小组搜城的部分资料,为我们制定攻略和路线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尽管时间有限,我们仅仅走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感受却是非常深刻甚至痛彻心肺的。虽然重庆是我的家乡,但我不得不说,在我去过的城市里,重庆对老建筑的保护是做得非常不够的。短短的四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对照着曾经留下的那些影像去找寻时,他们中的许多已经永远的停下了诉说的声音,空留下机器的轰鸣撞击着我的心灵,也永远的粉碎了那些陪都不应该被人忘却的记忆。捧起一抔瓦砾小心的装在包里,算是对往事的祭奠。那些童年的往事一齐扑了上来,那时的山城总是上上下下的感觉,青石板的山路在城市中蜿蜒,连接着山上的城和山下的区,吊脚楼悬于陡壁之上,就像重庆的市树黄葛树一样昭示着重庆人世世代代的坚韧和顽强。过江缆车和码头轨道车上下之间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诉说着山城无畏天堑的传说。那就是我的家乡——重庆。记得认识妍儿的时候,我说我小时候住在孙元良将军的府邸里,从一楼走下去就是面向峡谷的回廊,特喜欢在里面穿梭,因为就像迷宫一样,她非常兴奋的告诉我她也住在老楼里,那是林森曾经的公馆,非常的漂亮,每一个小地方都非常讲究,透露出古朴的浪漫,于是我们成了搜城的好朋友。但当年她为我描述的老建筑许多已经烟消云散,当我把剩下的凄凉废墟发给他的时候,电话里的声音抽泣了:“没有了山的重庆还是山城吗,没有了老建筑、湮灭了历史的重庆还拿什么来诉说陪都的往事。”她曾经告诉我,有一次他在美国的一个博物馆里看见了重庆抗战时的几张黑白照片,下面标着这么一段话:“重庆,中国——在这些修建在陡坡江岸的顽强建筑里,脉动着远东抗击法西斯最强烈的心跳,每一栋楼里的一个决定都时时可能改变着战争的走向,我们应该铭记。”他的美国同学问她,他们还好吗,她不禁潸然泪下。还记得那年修三峡博物馆的时候,我去拍照,碰到一个被人搀扶着的台湾老人。他拿出一张照片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我摇摇头。他指指前面无比凄凉的说到,他曾经就在那里,伴随了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时常在梦里召唤着我,我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的子孙,我们的根在那里,我一定要带他们来看看那些曾经的记忆,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带着我的后代回来了,却发现已经没有多少能再拿给他们去诉说的了,我还能拿什么去告诉他们,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在那个时候,无论海峡的那边还是这边,都一起为了民族而奋斗。后来我才知道了照片中的地方。在贴上照片之前,附上这段文字作为前言,为那些还用自己坚韧意志坚守着的老建筑祈福,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这些承载着历史,赋予我们城市灵魂的老建筑,也许他已经不够时髦,但他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抹去了历史痕迹的城市永远只能是浮华的瞬间。

2003年——2007年重庆爱好老建筑的朋友们组成了四个搜城小组,开始记录这些老建筑的影像和资料,虽然小组已经解散很久很久了,但看着当年制作的档案卡片还是非常的感怀。



感谢渝崽和妍儿传来的资料



请记住这些建筑吧,他们在2003年以来已经陆续告别了我们,我们只能面对那一片片瓦砾去想象他们当年的风华正茂。

(备注:小照片里分别是刘湘公馆、陈诚公馆、国民政府大楼)



我们晚了一步!

当我们赶到位于急救中心主楼后小山上的大使馆旧址时,轰隆隆的声音摧毁了我们的期待,我们还是来晚了,也许早这么几个月,他还静静的屹立在那里,但一切都不可能重来了,心中透心的凉,挖土机旁的台柱基座凄惨的嵌在混混的红土之中,似乎还在拼命的挣扎。

ps:美国驻华大使馆位于现渝中区健康路1号,其建筑坐西向东,仿巴洛克式砖木结构,有房屋28间。同时迁渝的美国新闻处,其办公楼为现重庆村57-1号,亦基本完好,一楼一底,共有房间15间。美国新闻处当时编有《新闻资料》周刊,公开发行。1984年,原美国新闻处处长及办公人员访问重庆,曾专程到此处参观。2000年9月,大使馆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晚了,还是晚了一步,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人生最大的悲哀不在于看着早已拆除的建筑,而在于亲眼看见他的毁灭,面对他的残躯却无能为力。

ps:英国第一处大使馆



也许晚就是我们这次行程的主题,当第四次,第五次........看到这样的情形时,我已经没有力气去愤怒,去呐喊,只能静静的走过,心中却是波涛。





在目睹了这么多废墟之后,再次看到那些还顽强不屈、屹立山头的老建筑,我似乎已经没有了出发前的兴奋,而只有长长的感伤,我不知道他们还能坚持多久,也不知道他们最终的宿命如何,也许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依然只能静静的为他送行,但我想也总有一天,我们能为保护他们而战。再看一眼吧,也许明天他就在你上班的路上静静的离去了。

(备注:小照片里分别是黄生芝公馆、孔香园、于右任公馆、张骧公馆、李宗仁公馆)



(备注:小照片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银行)



(备注:小照片里分别是戴笠公馆、药材商会、王陵基公馆)














嘉陵江索道拆的时候我也去送别了,但遗憾的是没有留下照片,这次路过,看着空空的江上天空,还是忍不住无比难受。重庆这几年是越来越现代化了,老房子被一座座的推倒,高楼拔地而起,而那些童年时的记忆却越来越无处寻迹了,离家十载,回来却是那么的陌生,山被平了,小巷不见了,吊脚楼不再是随处可见的风景,盘山石板路也不在被踩得光亮,嘉陵江的索道拆的时候,好多人去看,有的留下了眼泪,那是对昔日的挽留。看到长江索道下的那些老街,真有一种感动,那才是我心中的家乡,山城的真正韵味。













缆车下的挖土机似乎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也许有一天我们将再也不需要缆车来穿梭上下,这两江上的风景也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光影之中,定格在我们每一个重庆人的童年记忆之中。


这次搜城,共走访老建筑76座,其中已经拆除33座,有拆除危险的26座,修旧如旧或者重新翻修用作他用的17座。

战火中的异国情缘:陪都大使馆剪影

公元1937年11月,原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原国民政府二战时的首都,同時也成为二战时期盟军司令部在远东战区的指挥中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八年半期间,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持续到解放。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美、苏、英、法、加、新、澳等30余国,期间先后在重庆开设大使馆,大批反法西斯国家在这里成立了军事、外交指挥中心。此外,还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渝设立外事机构,这是重庆历史上的第二次外事高潮。重庆也由此从一座古老封闭的农产品集散港埠,跃升为国际名城,象征着重庆在国际政治、军事地位上的强力提升。

(备注:小照片里分别是意大利和比利时大使馆、法国大使馆、苏联南山大使馆、印度大使馆)



法国水师兵营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谦泰巷142号,是在1902根据法国远东舰队司令波特尔的命令,由印度支那总督杜梅尔捐款10万法郎,由“奥利”号舰长休斯特·南希负责修建的极具中世纪城堡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它是模仿百年古堡水兵营、欧洲中世纪城堡式为主体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是一栋带内庭和回廊的合院室建筑。建筑风格上可以说是中西合璧,西式的拱形柱廊,配以中国传统建筑、雕刻艺术,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艺术的历久弥新。 法国水师兵营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当时法国水师兵营是法国设在长江上的控制站和物质补给站,担负着长江航道上的水上警察任务。辛亥革命后,法国水师兵营逐渐作为法国住重庆领事馆使用。这座历史建筑物是重庆开埠的重要见证,2000年9月被确定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国水师兵营的建筑风格是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风格,外看是西方城堡式结构和罗马回廊式结构的融合,内庭又有点四合院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大门居然是中国最传统的样式,真有种在东西两地穿越的感觉。





内庭的墙上爬满了全是爬山虎,非常的漂亮,让人在炎热的37度有了一种清凉的感觉,唯美至极。



一边是西,一边是中,这样的文化碰撞和融合只有在这里才能看见。





瀑布一样的爬山虎,鲜翠欲滴。





回廊上的老吊扇和吊灯,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主人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1919年4月13日在中国上海成立。1932年4月29日,尹奉吉义士在上海虹口公园义举后,日军压迫加重。临时政府遂离开上海,经杭州、嘉兴、镇江、广州等地,于1940年到达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先后在重庆杨柳街、石板街、吴师爷巷办公,最后迁至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38号。在这里,他们一直等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朝鲜半岛的光复。历史总是容易让人遗忘,当这个地方被所有的重庆人所遗忘的时候,在远方,我在韩国的同学告诉我,几乎所有的韩国人,都对远离国土万里的中国重庆市渝中区莲花池街38号(解放前的莲花池4号)有着顶礼膜拜的感情。这里曾是他们流亡政府的临时驻地,1700平方米的弹丸之地,当时承载着所有韩国人的光复梦想,大韩民国的建国宣言和章程也在这里产生,是名副其实的韩国诞生的地方。




现在,这个老建筑已经深藏于重庆的市井巷道之中,非常不好找,问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直到问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才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巷。建筑保存和修缮得非常好,因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捐款从海那头的半岛汇到这里。院落里却冷冷清清,只有个把韩国人在里面很认真看着每一处介绍。当我们走进去的时候,看门的奶奶直接用韩语给我们打招呼,听得我们云里雾里的,赶紧澄清我们就是中国人,不料老奶奶居然竖着大拇指给我们说,你们的重庆话说的真好,我们狂晕,终于解释清楚了我们的国籍问题,老奶奶连笑着给我们道歉,因为基本没有中国人来,平常都是韩国人,所以一时都反映不过来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









各部门的牌子,特别是警卫室的地方实在太隐蔽了,差点没看见,哈哈。







建国宣言



早在1904年德国就在重庆开设了领事馆,办理四川一省事务。由副领事米雷尔驻重庆处理日常工作。1938年8月14日,德国驻华大使代办飞师尔、秘书康朴抵达重庆,筹设大使馆馆址。后来他们在重庆南岸找到了一栋德国医生的别墅,改建为德国大使馆。1941年7月1日,德国正式承认南京的汪伪政权,国民政府立即对德绝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式对日宣战的同时,亦正式对德、意宣战。随之也封闭了重庆的德国大使馆。

相传,德国大使馆的前身是一位名叫保罗·阿斯米的德国医生的别墅。保罗·阿斯米医术精湛,为人谦和,深受当地人的爱戴,声名远播。1939年,因日本对重庆狂轰滥炸,德国大使馆考虑迁址,经过商谈,遂改建他的别墅为大使馆。

德国大使馆见证了当年纷繁复杂的战争沧桑。如今,这里仍是青山怀抱,山峦起伏,周围的黄桷古道、老君洞、以及文峰塔、于佑任故居、孔二小姐别墅等景物,已成为市民登山、休闲之地。人们来到这里,看长江滚滚东流,观山城日新月异,无不感慨万千。


位于文峰塔下的德国大使馆风景真是美的没有话说,站在使馆后的平台就可以远眺整个渝中半岛,朝天门,两江交汇线都清晰可见,背山而见,又有些山间农场的感觉,小小道相间,树木郁郁葱葱,简直让人顿时忘却了一切。



建筑本身是中国典型传统风格,一点看不出大使馆的样子。



只有偶尔细处的一些小物件还隐约让人感到来自异国的情愫。



当年二战爆发,大多数使馆都建在长江江边或者渝中半岛,看来德国纳粹也感觉到了压力,干脆搬到了这么一个隐蔽的地方。


德国的大使馆是我们找的最辛苦的一个地方,真正花了我们3个多小时,一直折腾到天黑,中途还历经雷电,暴雨,狂风,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一般其他国家的大使馆都是建在渝中半岛和长江南岸江滨的,可能是迫于其他所有国家的压力,德国纳粹索性将自己的大使馆搬到了南山上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隐蔽偏僻得让我们发狂,居然全是土路,在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护下,简直就被人间蒸发了一样,连找个人问路都找不到。我们至少有10次怀疑自己走错了路想要放弃,但倔强的脾气让我们最终还是觅到了他的踪迹。就当我们快要绝望甚至崩溃的时候,半山树林顶上露出的一小块十字架吸引了我们,于是我对大猫说,就走到那里去问问吧,如果没信儿,我们就回去。结果感谢万能的主啊,在关键时刻指引了我们,天主教堂门牌号清楚写着的“文峰段”三个字让我们放狂不已,这意味着我们并没有走错,而且他就在我们的不远处,而就是这座一路上唯一标了门牌的地方和上帝画像指向左边的手势最终让我们找到通向大使馆的小路。但突如其来的雷雨似乎并不打算为我们放行,我们的三次试图都没有成功,被死死的围困在山间,眼睁睁的看着雷在头顶的文峰塔尖掠过,当时真是恐惧到了极点,感觉随时会被雷劈成焦炭。哎,真是惊心动魄的一段历程,不过老建筑的精美和保护的完好还是让我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我笑着对大猫说,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还有这么美丽的建筑杰作,真是让人惊叹,谁料大猫白了我一眼说,废话,一般人都找不到,不是一般的人找到了也差不多被劈死了。狂汗。



八卦一下,呵呵,今天有个朋友看了帖子,告诉我刘嘉玲和胡东《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在这个地方拍摄的,看来不止一个人觉得这个地方好呀,所以补充一下哈。






保罗·阿斯米的德国医生的墓碑静静的躺在很不起眼的草丛中,但正是这个平凡的医生,却为当时无处容身的纳粹大使武官们带来了最后的栖身之地。



美国军事联络处,现在改成了一个酒吧,保存的还是不错的,非常小资的感觉,一点感觉不出来老美在这里曾经谋划了众多军事上的行动。可惜的是美军远东陆军部的建筑已经被拆掉了,史迪威将军的公馆没有时间去了,否则应该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旧事新说:那些保存较好的老建筑

实在不好意思,前面的专题真的过于沉重了,搞得大家心情都有些郁郁。整个整理照片的过程真的是个煎熬,成打成打的废墟照片让人窒息,一座一座摇摇欲坠的老楼和写着“拆”字的刺眼红色让我无法想象他们未来的命运。还是放点轻松的照片吧,下面的都是一些保护得不错的地方,其中给我们如何保护老建筑,让他焕发出新的青春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示。其实概括起来无非是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商业的需要,比如上面看到法国水师兵营和美国军事联络处,在保持外墙和部分内设的基础上改成酒吧和饭馆,但听说有座以前陪都时国民政府的一个核心机关大楼被改成了洗脚城,打着陪都老建筑旗号打广告,这个就有点扯淡了;二是那些在抗战中的红色景点,大多修旧如旧,比如说桂园、红岩村,都很好的保存了老重庆建筑的特色,要是更多的老建筑得到这样的保护就真的非常不错了;三是一些保存较好,很有特色的建筑被修葺之后成为了高品质的商住,也算是还原了他原始的功能,也是非常好的办法。


桂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65号,是原国民党上将张治中的公馆,因院内有两株桂花树,桂园因此得名。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地将此处备作毛泽东在重庆市内办公会客的地方。桂园是当年毛泽东与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和签订《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的地方。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园占地700平方米。主楼为砖木结构。楼下左侧会客厅,是右侧餐厅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曾宴请过各国驻华团体负责人和中外各界友好人士。二楼是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办公、休息的地方。





















下面都是一些重庆比较传统的建筑样式,但缺了吊脚楼,以前满山都是的吊脚楼,现在来说,如果正儿八经是又老又正宗风味的,真的太难找到了,这个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所以这次先放着,下次再去找一找,一定要找到个地道的。大猫说我标准太高了,我告诉他,我就是吊脚楼边长大的,对什么是真正地道的吊脚要求非常的高,以免误导外地人,但没想到以前重庆最典型的平民建筑却是现在最难找的,只好在老照片上一睹其风采了。

不是所有吊着的都是吊脚楼。



重庆陪都时期好一些的建筑,不管是政府大楼,还是富商公馆,都有着同样的特点,最明显的就是外墙一般是黑色或者黄色,这是因为那个时期基本每天都要面对日本没日没夜的轰炸,黑色或者黄色的外墙能沟非常有效的做好掩护,防止日本飞机发现。

典型的黑墙公馆



典型的黄墙府邸



还是黄色的墙





重庆的官邸公馆一般里面都有这样的防空洞,有的在江附近的可以直接通到江边。



修长的天井,内开的窗户也是重庆老建筑常有的样式





以前道路边建筑都有这样非常有特色的拱门走廊,以为人遮阴避雨,非常的漂亮,现在只能在歌乐山上的歌乐山镇还能看见正宗的老拱廊,以前却是非常常见的风景。下面的是市委后面仿修的,仍可想象当年的风采。





山城建筑的特色,出门就有台阶要爬山,再好的公馆也不能例外。



对外的高墙是内设修长天井的公馆必有的特点。



透过格子窗望天空,让我似乎回到了童年的岁月。



那时的老楼都是朝着江的,打开窗户,面向嘉陵江,凉风习习,非常的惬意。





小阁楼也是重庆老房子不可缺少的部分






透过阁楼的小窗户可以看到湛蓝的天空,投射进来温暖的阳光,小时候很喜欢坐在下面看书,暖暖的。



阁楼朝着里面的楼梯也是有窗户的,可以看到上楼的客人。



典型的楼梯结构,非常陡,小时候调皮,经常摔下去。



这样的门轴,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阁楼窗户望过去的工地又让我心里紧了一下,说不好下次我站的这个地方也成了工地。





“特园”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位于重庆市上清寺西南角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始建于1931年,占地约二三亩,布局典雅,结构严谨,居室宽敞,错落有致,庭院幽静。因为鲜英字“特生”,故名其宅为特园。特园是董必武,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对外活动联系的重要场所。1941年2月,张澜、黄炎培、梁漱溟、罗隆基等在特园秘密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将总部设在特园,鲜英被推举为中央委员。张澜、梁漱溟等长驻特园,冯玉祥将特园康庄2号长借为市内官邸,特园长年开设流水席,日客流量多达上千,少则数百,鲜英举家倾产,支援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民主进步事业,获有“孟尝君”的称号。重庆的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以特园为民主运动的大本营,常常去特园聚会,不少人还寄宿于特园。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领导人也是特园的常客。“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三顾特园”,与张澜、沈钧儒、鲜英等民主人士共商国是,特园也因此被誉为“民主之家”。在抗战胜利前后,特园曾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地之一,是南方局在重庆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1945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曾三次访问特园,重庆谈判的许多细节在此形成;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上世纪40年代后期慨然书赠“民主之家”匾额,匾现藏红岩革命纪念馆。在历史上,特园有民主党派之家的称号。

















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至重庆。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以个人名义租下曾家岩50号一楼和三楼,作为个人起居和办公地点。左侧49号为重庆市警察局,右侧51号为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戴笠寓所。 1938年-1945年,曾家岩50号是外界了解和接触中共的重要场所。 1939年5月4日,曾家岩50号毁于日机轰炸。后重建。 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于一楼会议室举行过记者会,接触中外各界人士。 1947年3月,共产党与国民党决裂,曾家岩50号被当局查封,在渝的中共人员全部迁至延安。



周公馆里的防空洞,可通向嘉陵江












正在维修的老建筑




张骧公馆,现在来看都是高档别墅。






民国时期的体育局,后来是重庆市体育局所在,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废弃,不知道等待他的命运是拆掉还是修葺,祝他好运。







两路口跳伞塔建于烽火连天的1942年,正值重庆遭受日本飞机野蛮轰炸持续五年之际,当时国民党政府只有几架飞机,躲到璧山不敢迎战。重庆人民抗击日寇大轰炸的决心,便化成了可与日寇空中屠夫抗衡的跳伞塔。一座跳伞塔无法抗击抵御空中强贼。但这是一种态度,一个誓言,“毋惧日寇,抗敌到底”!直刺苍穹的巨塔,恰似重庆人民决心抗日到底的宣言,这是建立跳伞塔的最重要的象征性意义,与“精神堡垒”(解放碑)的意义一样,是重庆人民的第二个“解放碑”。它不是一座单纯的体育设施,而是重庆那段艰难、荣耀历史的见证。跳伞塔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座跳伞塔,是亚洲仅存的二战时期的跳伞塔。塔建成后,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撰写了《陪都跳伞塔记》碑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建的大田塆体育建筑群,可以验证当初跳伞塔选址的精明与准确,重庆解放前后的体育建筑组成了如此和谐而壮观的景象,它们对重庆的体育事业和人民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4年重庆市成立跳伞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跳伞运动员。对于跳伞塔老重庆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它不是一座单纯的体育设施,而是重庆那段艰难、荣耀历史的见证。 是重庆人民抗日的宣言。



从这个塔口跳出了多少中华民族的勇士。但他的命运似乎也难逃拆除的一天。



新华日报旧址,这个报纸太有名了,就不罗嗦了









黄葛树(又名黄桷树)系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黄葛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根深杆壮,枝繁叶茂,生长快,寿命长,忍高温,耐潮湿,抗污染,即使置身于悬崖峭壁,也迎风昂首,茁壮成长。自古重庆地名以黄桷冠之者众,北魏《水经注》载:"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铜锣峡)。"宋《图经》云:"涂山之足,有黄桷树,其下有黄桷渡。"重庆至今仍有黄桷垭、黄桷坪等地名。1986年,黄葛树被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市树,他象征着重庆人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黄葛树只有在悬崖上才能长出最伟岸的躯干,看着这些悬崖上努力生长的树干,每次都是深深的震动。


只有黄葛树才会这样生长。




再零零散散发一些吧。











电视里一演到陪都的故事,总是和军统分不开,看着这些文物,发现军统是很厉害,哈哈。





路过罗汉寺



顺便拍了一下《疯狂的石头》里非常有名的那个明星井盖



这个窗户很有个性。



最后是娱乐放松时间

考考眼力,谁能发现左上角的那片旧房子在大照片的那个地方吗,哈哈,仔细找。



这个楼是我看见过最牛的待拆楼盘,哈哈,数数上面有多少个“拆”字,绝对震惊,哈哈。



零敲碎打:那些历史的回忆

这里放一点童年时记忆深刻的东东,哈哈。

望龙门的码头缆车,以前到码头坐轮渡去长江南岸的必有之路,每次到渝中区玩,都要缠着爸妈带我去坐,从这里坐下去,然后坐船到对岸,最后再坐过江缆车回来,哈哈。现在只剩下铁轨了,以前重庆有好几处这样的地方,凡是有码头的地方都有,很多重庆人的老记忆。



这个风扇用过吗,全铁的。



还有这种收音机,要拧来拧去,很好玩的,玩烂了两个,哈哈。



老电话,小时候非常向往的东东,也要摇呀摇,我喜欢。



这个以前家里也有一个,但不用摇呀摇和拧呀拧,结果就被我弄坏了,被我爸打得半死,记忆犹新。




若瑟堂——重庆最负盛名的教堂

天主教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传入重庆,1856年成立川东南代牧区(即重庆教区)。1930年从重庆教区划分出万县教区。主要宗教团体有重庆市天主教爱国会、重庆市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等。
渝中区若瑟堂为重庆教区主教座堂和市两会所在地。始建于1893年,因奉大圣约瑟做主保,故名。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正中经堂面积约5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人。若瑟堂经堂内,两排大柱托着乳黄色厅顶,华灯高悬,烛光交映。正中有彩塑耶稣、圣母、若瑟像,两壁有十四耶稣苦修油画像。另有服饰祭器屋一间。1917年建尖顶十字架钟楼一座,高36米,内置吊钟3口,大时钟1口。陈设典雅华丽,气氛庄重肃穆。若瑟堂每个主日安排三台弥撒。逢重大祭祀活动,有千余教友来堂参加弥撒仪式。




民国时期的若瑟堂







这个上帝比较潮。



莫非有传说中的圣杯,膜拜一下












城门里外:传说中的九开八闭十七门

讲城门的故事前先吃碗凉虾润润喉哈。



城门是重庆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世界城市史里非常浓墨重彩的一个地方,整个重庆城历史上都是被长长的依山而建的城墙所保护着,这也注定了重庆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就是他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王朝更迭中最后被攻陷的大城市,而这也注定了城墙和城门在重庆城里的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当年浩大的攻防体系和坚不可摧的城墙险门,如今以退出了历史舞台,也将自己的位置让与了高楼大厦,我们也只能在通远门和东水门这样的地方最后的缅怀那些曾经历经沧桑而依然刚毅的庞然大物。

重庆城共有城门17座,依山面江,等距分布于险隘之间,用雄浑的目光俯视着陡峭的盘山路。



最后的老城墙





明朝重庆守将戴鼎修十七座城门
重庆城历史悠久。据考证,自宋朝始建洪崖门后,各朝各代都按当时军事、交通的需要,分别筑有城墙,辟有城门,但又都很不“系统”、很不“规范”。
集重庆城门之“大成”者,乃明朝洪武年间的重庆守将戴鼎。戴鼎在镇守重庆期间,把前人修筑的城墙、辟的城门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修缮,并新构筑了临江门等重要城门,完成了重庆城门“系列”的建设工作。
据东水门城墙上的石刻碑文《东水门及古城墙》载,戴鼎所建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有七丈,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象征九宫八卦”。
为何要修建十七座城门,又为何要开九门闭八门呢?原来,戴鼎修筑城门时,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勘测风水,并按照“金、木、水、火、土” 五行来确定辟门的方位,以“九宫八卦”之象来确定辟门的数量以示“金城汤地”的含意。据《古城重庆》记载,戴鼎筑城辟门时,就“有意识安排九开八闭”,“是按照九宫八卦之象定的,九开八闭恰与九宫八卦相吻合”。
旧时的重庆,有很多吊脚楼,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山壁上,很容易失火,防火向来是重庆的一件要事。八座关闭的城门,都是离江较远,修筑规模较小的‘旱’门,对应着火。而靠江的九座城门则对应着‘水’,水门开而旱门闭,寓意着以水克火,显示了当时重庆人民的美好愿望。



哈哈,从箭的飞行轨迹分析,估计下面穿红色衣服的哥们要中箭了





城门·童谣——这个民谣我小时候都会背,哈哈,怀旧啊,一下子就能记住城门的歌谣。

十七座城门 九开八闭
现在的老重庆人,大都能哼唱一首童谣,名为《重庆歌》,歌中清楚地记录了重庆这十七座城门的名字和特点。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开)
翠微门挂彩缎,五色鲜明(闭)
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开)
洪崖门广开船,杀鸡敬神(闭)
临江门粪码头,肥田有本(开)
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闭)
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开)
金汤门木棺材,大小齐整(闭)
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开)
凤凰门川道拐,牛羊成群(闭)
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开)
金紫门恰对着,镇台衙门(开)
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报准(开)
仁和门火炮响,总爷出巡(闭)
定远门较场坝,舞刀弄棍(闭)
福兴门遛快马,快如腾云(闭)
东水门有一个四方古井,正对
着真武山,鲤鱼跳龙门(开)
童谣中所唱的开和闭,代表着重庆城门著名的“九开八闭”,即有九座城门是开着城门,供人正常出入的,还有八座城门则只有城门的样子,却是关闭着不供人通行的。

目前重庆唯一还幸存的两座城门分别是通远门和东水门,其他15座早已难觅踪迹,当我们开口闭口都提起朝天门、临江门、千厮门、望龙门这样的地名时,是否还能忆其,曾经的这里还有这座座雄关屹立。






通远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位置:七星岗
通远门是重庆唯一的一座陆上城门,也是现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门。城门建于山顶上,为全城最高处。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张献忠率领起义军攻打由明军把守的重庆城。张献忠率部60万,以10倍于守军的数量依然无法正面强攻,只能绕道江津从菜园坝登陆,夺取佛图关,卡死明军唯一退路。当时这一段到通远门全是棺山,没有大坡大沟,适合步兵作战,从水陆两路合围重庆,最后的主战场就在通远门。
经过6天激战,张献忠派人掘开城外坟墓,取棺材板令士兵顶在头上以挡矢石,在城下挖地道埋火药,炸塌通远门转角城墙,方才攻入重庆。












东水门

东水门 横舟过江远及滇黔
位置:朝天门
沿着打铜街一路向下,经过一长串陈旧黯淡的石阶小巷,就来到了朝天门隧道接长滨路的高架桥,穿过高架桥下的人行通道,就来到了东水门上的城墙垛口。
沿着石阶往下,一个拐弯,东水门赫然出现在跟前。东水门所在,为渝中半岛正东,城门并非正对江面,而是朝向北面。城门旁边新修建的“廻风廊”直通湖广会馆
旧时繁华商业区
过去,东水门是城内人们乘渡船过河去南岸采购郊游及前往滇黔的主要口岸,是旧时重庆城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清朝外来商客们,大都从水路到达重庆城,自东水门下。
走在东水门正街的石板路上,遥想当年,眼前立刻浮现出一派热闹景象:穿着长衫的商人、坐着滑竿的官员、短打的力夫交错而行,号子声、买卖吆喝声此起彼伏。
三大会馆集中在此
东水门一带也是会馆集中区,当时重庆城内有八大会馆,这里就集中了三所,即江南会馆、湖广会馆和广东会馆。
经过多年的变迁,其余两座会馆已无迹可寻,1998年初开始,重庆组织力量进行了深入研究规划并维修翻新,于2005年9月完工。如今湖广会馆建筑群与东水门一道组成了一个古迹参观游览地。



寻找重庆的陪都记忆

发布时间:2016-01-08 13:35:30

目录:

前言:为了忘却的记忆——1楼

战火中的异国情缘:陪都大使馆剪影——2楼

旧事新说:那些保存较好的老建筑——3楼

零敲碎打:那些历史的回忆——4楼

城门里外:传说中的九开八闭十七门——5楼

(背景音乐推荐:请打开任意播放器,搜索songs from a secret garden(神秘园之歌),歌手secret garden)


(ps:经过长达一周的整理修图写文,终于完成了这篇小记,虽然还显仓促,却也算尽了全力,处理完最后一张图,已感疲惫至极,然身体之累犹可,心之累无痕,那些不管是已经成为废墟的,还是依然坚强屹立的老建筑一次又一次给着我极其深刻的触动,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缔造一个又一个文明的同时,往往忘却我们的历史,在新与旧的战争中,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知道时尚与古老、现代与历史的融合真谛,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懂得我们生存的意义。)

——写于2011年5月



前言:为了忘却的记忆

由于有了和秋秋同学的约定,便有了我这篇似游记又非游记的文字;由于有了大猫的加入,我们重新踏上了八年前的道路,去探访已经相别四年的那些老建筑,那些老朋友,那些陪都的老故事。当年那些因为同样追求踏上搜城道路的朋友们现在大多已经不在了重庆,但似乎还是有种声音在时常敲打我的心房,既然回到了家乡,我就该继续以前的道路,去为他做点什么,哪怕是留下一瞬的光影,也不枉曾经的坚守。觥筹之间,老朋友的提议,我们再一次背上相机,拿着案夹,开始重新穿梭于坡坎小巷之间。由于并没有走当年我所负责北路军和大猫所负责沙磁纵队的路线,所以将要面对的这些老建筑的宿命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在这里要感谢渝崽和妍儿,不远千里,筹集传来了以前中路军和江南纵队两个小组搜城的部分资料,为我们制定攻略和路线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尽管时间有限,我们仅仅走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感受却是非常深刻甚至痛彻心肺的。虽然重庆是我的家乡,但我不得不说,在我去过的城市里,重庆对老建筑的保护是做得非常不够的。短短的四年过去了,当我再次对照着曾经留下的那些影像去找寻时,他们中的许多已经永远的停下了诉说的声音,空留下机器的轰鸣撞击着我的心灵,也永远的粉碎了那些陪都不应该被人忘却的记忆。捧起一抔瓦砾小心的装在包里,算是对往事的祭奠。那些童年的往事一齐扑了上来,那时的山城总是上上下下的感觉,青石板的山路在城市中蜿蜒,连接着山上的城和山下的区,吊脚楼悬于陡壁之上,就像重庆的市树黄葛树一样昭示着重庆人世世代代的坚韧和顽强。过江缆车和码头轨道车上下之间向来来往往的人们诉说着山城无畏天堑的传说。那就是我的家乡——重庆。记得认识妍儿的时候,我说我小时候住在孙元良将军的府邸里,从一楼走下去就是面向峡谷的回廊,特喜欢在里面穿梭,因为就像迷宫一样,她非常兴奋的告诉我她也住在老楼里,那是林森曾经的公馆,非常的漂亮,每一个小地方都非常讲究,透露出古朴的浪漫,于是我们成了搜城的好朋友。但当年她为我描述的老建筑许多已经烟消云散,当我把剩下的凄凉废墟发给他的时候,电话里的声音抽泣了:“没有了山的重庆还是山城吗,没有了老建筑、湮灭了历史的重庆还拿什么来诉说陪都的往事。”她曾经告诉我,有一次他在美国的一个博物馆里看见了重庆抗战时的几张黑白照片,下面标着这么一段话:“重庆,中国——在这些修建在陡坡江岸的顽强建筑里,脉动着远东抗击法西斯最强烈的心跳,每一栋楼里的一个决定都时时可能改变着战争的走向,我们应该铭记。”他的美国同学问她,他们还好吗,她不禁潸然泪下。还记得那年修三峡博物馆的时候,我去拍照,碰到一个被人搀扶着的台湾老人。他拿出一张照片问我,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我摇摇头。他指指前面无比凄凉的说到,他曾经就在那里,伴随了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时常在梦里召唤着我,我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的子孙,我们的根在那里,我一定要带他们来看看那些曾经的记忆,但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带着我的后代回来了,却发现已经没有多少能再拿给他们去诉说的了,我还能拿什么去告诉他们,我们所有的中国人,在那个时候,无论海峡的那边还是这边,都一起为了民族而奋斗。后来我才知道了照片中的地方。在贴上照片之前,附上这段文字作为前言,为那些还用自己坚韧意志坚守着的老建筑祈福,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这些承载着历史,赋予我们城市灵魂的老建筑,也许他已经不够时髦,但他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抹去了历史痕迹的城市永远只能是浮华的瞬间。

2003年——2007年重庆爱好老建筑的朋友们组成了四个搜城小组,开始记录这些老建筑的影像和资料,虽然小组已经解散很久很久了,但看着当年制作的档案卡片还是非常的感怀。



感谢渝崽和妍儿传来的资料



请记住这些建筑吧,他们在2003年以来已经陆续告别了我们,我们只能面对那一片片瓦砾去想象他们当年的风华正茂。

(备注:小照片里分别是刘湘公馆、陈诚公馆、国民政府大楼)



我们晚了一步!

当我们赶到位于急救中心主楼后小山上的大使馆旧址时,轰隆隆的声音摧毁了我们的期待,我们还是来晚了,也许早这么几个月,他还静静的屹立在那里,但一切都不可能重来了,心中透心的凉,挖土机旁的台柱基座凄惨的嵌在混混的红土之中,似乎还在拼命的挣扎。

ps:美国驻华大使馆位于现渝中区健康路1号,其建筑坐西向东,仿巴洛克式砖木结构,有房屋28间。同时迁渝的美国新闻处,其办公楼为现重庆村57-1号,亦基本完好,一楼一底,共有房间15间。美国新闻处当时编有《新闻资料》周刊,公开发行。1984年,原美国新闻处处长及办公人员访问重庆,曾专程到此处参观。2000年9月,大使馆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晚了,还是晚了一步,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人生最大的悲哀不在于看着早已拆除的建筑,而在于亲眼看见他的毁灭,面对他的残躯却无能为力。

ps:英国第一处大使馆



也许晚就是我们这次行程的主题,当第四次,第五次........看到这样的情形时,我已经没有力气去愤怒,去呐喊,只能静静的走过,心中却是波涛。





在目睹了这么多废墟之后,再次看到那些还顽强不屈、屹立山头的老建筑,我似乎已经没有了出发前的兴奋,而只有长长的感伤,我不知道他们还能坚持多久,也不知道他们最终的宿命如何,也许真的到了那一天,我依然只能静静的为他送行,但我想也总有一天,我们能为保护他们而战。再看一眼吧,也许明天他就在你上班的路上静静的离去了。

(备注:小照片里分别是黄生芝公馆、孔香园、于右任公馆、张骧公馆、李宗仁公馆)



(备注:小照片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银行)



(备注:小照片里分别是戴笠公馆、药材商会、王陵基公馆)














嘉陵江索道拆的时候我也去送别了,但遗憾的是没有留下照片,这次路过,看着空空的江上天空,还是忍不住无比难受。重庆这几年是越来越现代化了,老房子被一座座的推倒,高楼拔地而起,而那些童年时的记忆却越来越无处寻迹了,离家十载,回来却是那么的陌生,山被平了,小巷不见了,吊脚楼不再是随处可见的风景,盘山石板路也不在被踩得光亮,嘉陵江的索道拆的时候,好多人去看,有的留下了眼泪,那是对昔日的挽留。看到长江索道下的那些老街,真有一种感动,那才是我心中的家乡,山城的真正韵味。













缆车下的挖土机似乎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也许有一天我们将再也不需要缆车来穿梭上下,这两江上的风景也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光影之中,定格在我们每一个重庆人的童年记忆之中。


这次搜城,共走访老建筑76座,其中已经拆除33座,有拆除危险的26座,修旧如旧或者重新翻修用作他用的17座。

战火中的异国情缘:陪都大使馆剪影

公元1937年11月,原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原国民政府二战时的首都,同時也成为二战时期盟军司令部在远东战区的指挥中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八年半期间,重庆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持续到解放。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美、苏、英、法、加、新、澳等30余国,期间先后在重庆开设大使馆,大批反法西斯国家在这里成立了军事、外交指挥中心。此外,还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渝设立外事机构,这是重庆历史上的第二次外事高潮。重庆也由此从一座古老封闭的农产品集散港埠,跃升为国际名城,象征着重庆在国际政治、军事地位上的强力提升。

(备注:小照片里分别是意大利和比利时大使馆、法国大使馆、苏联南山大使馆、印度大使馆)



法国水师兵营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谦泰巷142号,是在1902根据法国远东舰队司令波特尔的命令,由印度支那总督杜梅尔捐款10万法郎,由“奥利”号舰长休斯特·南希负责修建的极具中世纪城堡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它是模仿百年古堡水兵营、欧洲中世纪城堡式为主体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是一栋带内庭和回廊的合院室建筑。建筑风格上可以说是中西合璧,西式的拱形柱廊,配以中国传统建筑、雕刻艺术,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艺术的历久弥新。 法国水师兵营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当时法国水师兵营是法国设在长江上的控制站和物质补给站,担负着长江航道上的水上警察任务。辛亥革命后,法国水师兵营逐渐作为法国住重庆领事馆使用。这座历史建筑物是重庆开埠的重要见证,2000年9月被确定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国水师兵营的建筑风格是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融合了中西方建筑的风格,外看是西方城堡式结构和罗马回廊式结构的融合,内庭又有点四合院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大门居然是中国最传统的样式,真有种在东西两地穿越的感觉。





内庭的墙上爬满了全是爬山虎,非常的漂亮,让人在炎热的37度有了一种清凉的感觉,唯美至极。



一边是西,一边是中,这样的文化碰撞和融合只有在这里才能看见。





瀑布一样的爬山虎,鲜翠欲滴。





回廊上的老吊扇和吊灯,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主人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于1919年4月13日在中国上海成立。1932年4月29日,尹奉吉义士在上海虹口公园义举后,日军压迫加重。临时政府遂离开上海,经杭州、嘉兴、镇江、广州等地,于1940年到达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先后在重庆杨柳街、石板街、吴师爷巷办公,最后迁至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38号。在这里,他们一直等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朝鲜半岛的光复。历史总是容易让人遗忘,当这个地方被所有的重庆人所遗忘的时候,在远方,我在韩国的同学告诉我,几乎所有的韩国人,都对远离国土万里的中国重庆市渝中区莲花池街38号(解放前的莲花池4号)有着顶礼膜拜的感情。这里曾是他们流亡政府的临时驻地,1700平方米的弹丸之地,当时承载着所有韩国人的光复梦想,大韩民国的建国宣言和章程也在这里产生,是名副其实的韩国诞生的地方。




现在,这个老建筑已经深藏于重庆的市井巷道之中,非常不好找,问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直到问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才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巷。建筑保存和修缮得非常好,因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捐款从海那头的半岛汇到这里。院落里却冷冷清清,只有个把韩国人在里面很认真看着每一处介绍。当我们走进去的时候,看门的奶奶直接用韩语给我们打招呼,听得我们云里雾里的,赶紧澄清我们就是中国人,不料老奶奶居然竖着大拇指给我们说,你们的重庆话说的真好,我们狂晕,终于解释清楚了我们的国籍问题,老奶奶连笑着给我们道歉,因为基本没有中国人来,平常都是韩国人,所以一时都反映不过来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









各部门的牌子,特别是警卫室的地方实在太隐蔽了,差点没看见,哈哈。







建国宣言



早在1904年德国就在重庆开设了领事馆,办理四川一省事务。由副领事米雷尔驻重庆处理日常工作。1938年8月14日,德国驻华大使代办飞师尔、秘书康朴抵达重庆,筹设大使馆馆址。后来他们在重庆南岸找到了一栋德国医生的别墅,改建为德国大使馆。1941年7月1日,德国正式承认南京的汪伪政权,国民政府立即对德绝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在正式对日宣战的同时,亦正式对德、意宣战。随之也封闭了重庆的德国大使馆。

相传,德国大使馆的前身是一位名叫保罗·阿斯米的德国医生的别墅。保罗·阿斯米医术精湛,为人谦和,深受当地人的爱戴,声名远播。1939年,因日本对重庆狂轰滥炸,德国大使馆考虑迁址,经过商谈,遂改建他的别墅为大使馆。

德国大使馆见证了当年纷繁复杂的战争沧桑。如今,这里仍是青山怀抱,山峦起伏,周围的黄桷古道、老君洞、以及文峰塔、于佑任故居、孔二小姐别墅等景物,已成为市民登山、休闲之地。人们来到这里,看长江滚滚东流,观山城日新月异,无不感慨万千。


位于文峰塔下的德国大使馆风景真是美的没有话说,站在使馆后的平台就可以远眺整个渝中半岛,朝天门,两江交汇线都清晰可见,背山而见,又有些山间农场的感觉,小小道相间,树木郁郁葱葱,简直让人顿时忘却了一切。



建筑本身是中国典型传统风格,一点看不出大使馆的样子。



只有偶尔细处的一些小物件还隐约让人感到来自异国的情愫。



当年二战爆发,大多数使馆都建在长江江边或者渝中半岛,看来德国纳粹也感觉到了压力,干脆搬到了这么一个隐蔽的地方。


德国的大使馆是我们找的最辛苦的一个地方,真正花了我们3个多小时,一直折腾到天黑,中途还历经雷电,暴雨,狂风,真是让人欲罢不能。一般其他国家的大使馆都是建在渝中半岛和长江南岸江滨的,可能是迫于其他所有国家的压力,德国纳粹索性将自己的大使馆搬到了南山上一个极其隐蔽的地方,隐蔽偏僻得让我们发狂,居然全是土路,在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护下,简直就被人间蒸发了一样,连找个人问路都找不到。我们至少有10次怀疑自己走错了路想要放弃,但倔强的脾气让我们最终还是觅到了他的踪迹。就当我们快要绝望甚至崩溃的时候,半山树林顶上露出的一小块十字架吸引了我们,于是我对大猫说,就走到那里去问问吧,如果没信儿,我们就回去。结果感谢万能的主啊,在关键时刻指引了我们,天主教堂门牌号清楚写着的“文峰段”三个字让我们放狂不已,这意味着我们并没有走错,而且他就在我们的不远处,而就是这座一路上唯一标了门牌的地方和上帝画像指向左边的手势最终让我们找到通向大使馆的小路。但突如其来的雷雨似乎并不打算为我们放行,我们的三次试图都没有成功,被死死的围困在山间,眼睁睁的看着雷在头顶的文峰塔尖掠过,当时真是恐惧到了极点,感觉随时会被雷劈成焦炭。哎,真是惊心动魄的一段历程,不过老建筑的精美和保护的完好还是让我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值得。我笑着对大猫说,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还有这么美丽的建筑杰作,真是让人惊叹,谁料大猫白了我一眼说,废话,一般人都找不到,不是一般的人找到了也差不多被劈死了。狂汗。



八卦一下,呵呵,今天有个朋友看了帖子,告诉我刘嘉玲和胡东《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在这个地方拍摄的,看来不止一个人觉得这个地方好呀,所以补充一下哈。






保罗·阿斯米的德国医生的墓碑静静的躺在很不起眼的草丛中,但正是这个平凡的医生,却为当时无处容身的纳粹大使武官们带来了最后的栖身之地。



美国军事联络处,现在改成了一个酒吧,保存的还是不错的,非常小资的感觉,一点感觉不出来老美在这里曾经谋划了众多军事上的行动。可惜的是美军远东陆军部的建筑已经被拆掉了,史迪威将军的公馆没有时间去了,否则应该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旧事新说:那些保存较好的老建筑

实在不好意思,前面的专题真的过于沉重了,搞得大家心情都有些郁郁。整个整理照片的过程真的是个煎熬,成打成打的废墟照片让人窒息,一座一座摇摇欲坠的老楼和写着“拆”字的刺眼红色让我无法想象他们未来的命运。还是放点轻松的照片吧,下面的都是一些保护得不错的地方,其中给我们如何保护老建筑,让他焕发出新的青春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示。其实概括起来无非是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商业的需要,比如上面看到法国水师兵营和美国军事联络处,在保持外墙和部分内设的基础上改成酒吧和饭馆,但听说有座以前陪都时国民政府的一个核心机关大楼被改成了洗脚城,打着陪都老建筑旗号打广告,这个就有点扯淡了;二是那些在抗战中的红色景点,大多修旧如旧,比如说桂园、红岩村,都很好的保存了老重庆建筑的特色,要是更多的老建筑得到这样的保护就真的非常不错了;三是一些保存较好,很有特色的建筑被修葺之后成为了高品质的商住,也算是还原了他原始的功能,也是非常好的办法。


桂园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65号,是原国民党上将张治中的公馆,因院内有两株桂花树,桂园因此得名。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地将此处备作毛泽东在重庆市内办公会客的地方。桂园是当年毛泽东与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和签订《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的地方。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园占地700平方米。主楼为砖木结构。楼下左侧会客厅,是右侧餐厅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曾宴请过各国驻华团体负责人和中外各界友好人士。二楼是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办公、休息的地方。





















下面都是一些重庆比较传统的建筑样式,但缺了吊脚楼,以前满山都是的吊脚楼,现在来说,如果正儿八经是又老又正宗风味的,真的太难找到了,这个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所以这次先放着,下次再去找一找,一定要找到个地道的。大猫说我标准太高了,我告诉他,我就是吊脚楼边长大的,对什么是真正地道的吊脚要求非常的高,以免误导外地人,但没想到以前重庆最典型的平民建筑却是现在最难找的,只好在老照片上一睹其风采了。

不是所有吊着的都是吊脚楼。



重庆陪都时期好一些的建筑,不管是政府大楼,还是富商公馆,都有着同样的特点,最明显的就是外墙一般是黑色或者黄色,这是因为那个时期基本每天都要面对日本没日没夜的轰炸,黑色或者黄色的外墙能沟非常有效的做好掩护,防止日本飞机发现。

典型的黑墙公馆



典型的黄墙府邸



还是黄色的墙





重庆的官邸公馆一般里面都有这样的防空洞,有的在江附近的可以直接通到江边。



修长的天井,内开的窗户也是重庆老建筑常有的样式





以前道路边建筑都有这样非常有特色的拱门走廊,以为人遮阴避雨,非常的漂亮,现在只能在歌乐山上的歌乐山镇还能看见正宗的老拱廊,以前却是非常常见的风景。下面的是市委后面仿修的,仍可想象当年的风采。





山城建筑的特色,出门就有台阶要爬山,再好的公馆也不能例外。



对外的高墙是内设修长天井的公馆必有的特点。



透过格子窗望天空,让我似乎回到了童年的岁月。



那时的老楼都是朝着江的,打开窗户,面向嘉陵江,凉风习习,非常的惬意。





小阁楼也是重庆老房子不可缺少的部分






透过阁楼的小窗户可以看到湛蓝的天空,投射进来温暖的阳光,小时候很喜欢坐在下面看书,暖暖的。



阁楼朝着里面的楼梯也是有窗户的,可以看到上楼的客人。



典型的楼梯结构,非常陡,小时候调皮,经常摔下去。



这样的门轴,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阁楼窗户望过去的工地又让我心里紧了一下,说不好下次我站的这个地方也成了工地。





“特园”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位于重庆市上清寺西南角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始建于1931年,占地约二三亩,布局典雅,结构严谨,居室宽敞,错落有致,庭院幽静。因为鲜英字“特生”,故名其宅为特园。特园是董必武,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对外活动联系的重要场所。1941年2月,张澜、黄炎培、梁漱溟、罗隆基等在特园秘密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将总部设在特园,鲜英被推举为中央委员。张澜、梁漱溟等长驻特园,冯玉祥将特园康庄2号长借为市内官邸,特园长年开设流水席,日客流量多达上千,少则数百,鲜英举家倾产,支援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民主进步事业,获有“孟尝君”的称号。重庆的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以特园为民主运动的大本营,常常去特园聚会,不少人还寄宿于特园。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领导人也是特园的常客。“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三顾特园”,与张澜、沈钧儒、鲜英等民主人士共商国是,特园也因此被誉为“民主之家”。在抗战胜利前后,特园曾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活动的重要场地之一,是南方局在重庆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见证。1945年,毛泽东来重庆谈判,曾三次访问特园,重庆谈判的许多细节在此形成;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上世纪40年代后期慨然书赠“民主之家”匾额,匾现藏红岩革命纪念馆。在历史上,特园有民主党派之家的称号。

















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至重庆。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以个人名义租下曾家岩50号一楼和三楼,作为个人起居和办公地点。左侧49号为重庆市警察局,右侧51号为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戴笠寓所。 1938年-1945年,曾家岩50号是外界了解和接触中共的重要场所。 1939年5月4日,曾家岩50号毁于日机轰炸。后重建。 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于一楼会议室举行过记者会,接触中外各界人士。 1947年3月,共产党与国民党决裂,曾家岩50号被当局查封,在渝的中共人员全部迁至延安。



周公馆里的防空洞,可通向嘉陵江












正在维修的老建筑




张骧公馆,现在来看都是高档别墅。






民国时期的体育局,后来是重庆市体育局所在,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废弃,不知道等待他的命运是拆掉还是修葺,祝他好运。







两路口跳伞塔建于烽火连天的1942年,正值重庆遭受日本飞机野蛮轰炸持续五年之际,当时国民党政府只有几架飞机,躲到璧山不敢迎战。重庆人民抗击日寇大轰炸的决心,便化成了可与日寇空中屠夫抗衡的跳伞塔。一座跳伞塔无法抗击抵御空中强贼。但这是一种态度,一个誓言,“毋惧日寇,抗敌到底”!直刺苍穹的巨塔,恰似重庆人民决心抗日到底的宣言,这是建立跳伞塔的最重要的象征性意义,与“精神堡垒”(解放碑)的意义一样,是重庆人民的第二个“解放碑”。它不是一座单纯的体育设施,而是重庆那段艰难、荣耀历史的见证。跳伞塔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座跳伞塔,是亚洲仅存的二战时期的跳伞塔。塔建成后,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撰写了《陪都跳伞塔记》碑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建的大田塆体育建筑群,可以验证当初跳伞塔选址的精明与准确,重庆解放前后的体育建筑组成了如此和谐而壮观的景象,它们对重庆的体育事业和人民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54年重庆市成立跳伞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跳伞运动员。对于跳伞塔老重庆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它不是一座单纯的体育设施,而是重庆那段艰难、荣耀历史的见证。 是重庆人民抗日的宣言。



从这个塔口跳出了多少中华民族的勇士。但他的命运似乎也难逃拆除的一天。



新华日报旧址,这个报纸太有名了,就不罗嗦了









黄葛树(又名黄桷树)系桑科,榕属,落叶乔木。黄葛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根深杆壮,枝繁叶茂,生长快,寿命长,忍高温,耐潮湿,抗污染,即使置身于悬崖峭壁,也迎风昂首,茁壮成长。自古重庆地名以黄桷冠之者众,北魏《水经注》载:"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铜锣峡)。"宋《图经》云:"涂山之足,有黄桷树,其下有黄桷渡。"重庆至今仍有黄桷垭、黄桷坪等地名。1986年,黄葛树被正式命名为重庆市市树,他象征着重庆人民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黄葛树只有在悬崖上才能长出最伟岸的躯干,看着这些悬崖上努力生长的树干,每次都是深深的震动。


只有黄葛树才会这样生长。




再零零散散发一些吧。











电视里一演到陪都的故事,总是和军统分不开,看着这些文物,发现军统是很厉害,哈哈。





路过罗汉寺



顺便拍了一下《疯狂的石头》里非常有名的那个明星井盖



这个窗户很有个性。



最后是娱乐放松时间

考考眼力,谁能发现左上角的那片旧房子在大照片的那个地方吗,哈哈,仔细找。



这个楼是我看见过最牛的待拆楼盘,哈哈,数数上面有多少个“拆”字,绝对震惊,哈哈。



零敲碎打:那些历史的回忆

这里放一点童年时记忆深刻的东东,哈哈。

望龙门的码头缆车,以前到码头坐轮渡去长江南岸的必有之路,每次到渝中区玩,都要缠着爸妈带我去坐,从这里坐下去,然后坐船到对岸,最后再坐过江缆车回来,哈哈。现在只剩下铁轨了,以前重庆有好几处这样的地方,凡是有码头的地方都有,很多重庆人的老记忆。



这个风扇用过吗,全铁的。



还有这种收音机,要拧来拧去,很好玩的,玩烂了两个,哈哈。



老电话,小时候非常向往的东东,也要摇呀摇,我喜欢。



这个以前家里也有一个,但不用摇呀摇和拧呀拧,结果就被我弄坏了,被我爸打得半死,记忆犹新。




若瑟堂——重庆最负盛名的教堂

天主教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传入重庆,1856年成立川东南代牧区(即重庆教区)。1930年从重庆教区划分出万县教区。主要宗教团体有重庆市天主教爱国会、重庆市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等。
渝中区若瑟堂为重庆教区主教座堂和市两会所在地。始建于1893年,因奉大圣约瑟做主保,故名。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正中经堂面积约5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人。若瑟堂经堂内,两排大柱托着乳黄色厅顶,华灯高悬,烛光交映。正中有彩塑耶稣、圣母、若瑟像,两壁有十四耶稣苦修油画像。另有服饰祭器屋一间。1917年建尖顶十字架钟楼一座,高36米,内置吊钟3口,大时钟1口。陈设典雅华丽,气氛庄重肃穆。若瑟堂每个主日安排三台弥撒。逢重大祭祀活动,有千余教友来堂参加弥撒仪式。




民国时期的若瑟堂







这个上帝比较潮。



莫非有传说中的圣杯,膜拜一下












城门里外:传说中的九开八闭十七门

讲城门的故事前先吃碗凉虾润润喉哈。



城门是重庆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世界城市史里非常浓墨重彩的一个地方,整个重庆城历史上都是被长长的依山而建的城墙所保护着,这也注定了重庆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就是他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王朝更迭中最后被攻陷的大城市,而这也注定了城墙和城门在重庆城里的重要地位。遗憾的是,当年浩大的攻防体系和坚不可摧的城墙险门,如今以退出了历史舞台,也将自己的位置让与了高楼大厦,我们也只能在通远门和东水门这样的地方最后的缅怀那些曾经历经沧桑而依然刚毅的庞然大物。

重庆城共有城门17座,依山面江,等距分布于险隘之间,用雄浑的目光俯视着陡峭的盘山路。



最后的老城墙





明朝重庆守将戴鼎修十七座城门
重庆城历史悠久。据考证,自宋朝始建洪崖门后,各朝各代都按当时军事、交通的需要,分别筑有城墙,辟有城门,但又都很不“系统”、很不“规范”。
集重庆城门之“大成”者,乃明朝洪武年间的重庆守将戴鼎。戴鼎在镇守重庆期间,把前人修筑的城墙、辟的城门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修缮,并新构筑了临江门等重要城门,完成了重庆城门“系列”的建设工作。
据东水门城墙上的石刻碑文《东水门及古城墙》载,戴鼎所建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有七丈,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象征九宫八卦”。
为何要修建十七座城门,又为何要开九门闭八门呢?原来,戴鼎修筑城门时,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勘测风水,并按照“金、木、水、火、土” 五行来确定辟门的方位,以“九宫八卦”之象来确定辟门的数量以示“金城汤地”的含意。据《古城重庆》记载,戴鼎筑城辟门时,就“有意识安排九开八闭”,“是按照九宫八卦之象定的,九开八闭恰与九宫八卦相吻合”。
旧时的重庆,有很多吊脚楼,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山壁上,很容易失火,防火向来是重庆的一件要事。八座关闭的城门,都是离江较远,修筑规模较小的‘旱’门,对应着火。而靠江的九座城门则对应着‘水’,水门开而旱门闭,寓意着以水克火,显示了当时重庆人民的美好愿望。



哈哈,从箭的飞行轨迹分析,估计下面穿红色衣服的哥们要中箭了





城门·童谣——这个民谣我小时候都会背,哈哈,怀旧啊,一下子就能记住城门的歌谣。

十七座城门 九开八闭
现在的老重庆人,大都能哼唱一首童谣,名为《重庆歌》,歌中清楚地记录了重庆这十七座城门的名字和特点。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开)
翠微门挂彩缎,五色鲜明(闭)
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开)
洪崖门广开船,杀鸡敬神(闭)
临江门粪码头,肥田有本(开)
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闭)
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开)
金汤门木棺材,大小齐整(闭)
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开)
凤凰门川道拐,牛羊成群(闭)
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开)
金紫门恰对着,镇台衙门(开)
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报准(开)
仁和门火炮响,总爷出巡(闭)
定远门较场坝,舞刀弄棍(闭)
福兴门遛快马,快如腾云(闭)
东水门有一个四方古井,正对
着真武山,鲤鱼跳龙门(开)
童谣中所唱的开和闭,代表着重庆城门著名的“九开八闭”,即有九座城门是开着城门,供人正常出入的,还有八座城门则只有城门的样子,却是关闭着不供人通行的。

目前重庆唯一还幸存的两座城门分别是通远门和东水门,其他15座早已难觅踪迹,当我们开口闭口都提起朝天门、临江门、千厮门、望龙门这样的地名时,是否还能忆其,曾经的这里还有这座座雄关屹立。






通远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位置:七星岗
通远门是重庆唯一的一座陆上城门,也是现今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门。城门建于山顶上,为全城最高处。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张献忠率领起义军攻打由明军把守的重庆城。张献忠率部60万,以10倍于守军的数量依然无法正面强攻,只能绕道江津从菜园坝登陆,夺取佛图关,卡死明军唯一退路。当时这一段到通远门全是棺山,没有大坡大沟,适合步兵作战,从水陆两路合围重庆,最后的主战场就在通远门。
经过6天激战,张献忠派人掘开城外坟墓,取棺材板令士兵顶在头上以挡矢石,在城下挖地道埋火药,炸塌通远门转角城墙,方才攻入重庆。












东水门

东水门 横舟过江远及滇黔
位置:朝天门
沿着打铜街一路向下,经过一长串陈旧黯淡的石阶小巷,就来到了朝天门隧道接长滨路的高架桥,穿过高架桥下的人行通道,就来到了东水门上的城墙垛口。
沿着石阶往下,一个拐弯,东水门赫然出现在跟前。东水门所在,为渝中半岛正东,城门并非正对江面,而是朝向北面。城门旁边新修建的“廻风廊”直通湖广会馆
旧时繁华商业区
过去,东水门是城内人们乘渡船过河去南岸采购郊游及前往滇黔的主要口岸,是旧时重庆城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清朝外来商客们,大都从水路到达重庆城,自东水门下。
走在东水门正街的石板路上,遥想当年,眼前立刻浮现出一派热闹景象:穿着长衫的商人、坐着滑竿的官员、短打的力夫交错而行,号子声、买卖吆喝声此起彼伏。
三大会馆集中在此
东水门一带也是会馆集中区,当时重庆城内有八大会馆,这里就集中了三所,即江南会馆、湖广会馆和广东会馆。
经过多年的变迁,其余两座会馆已无迹可寻,1998年初开始,重庆组织力量进行了深入研究规划并维修翻新,于2005年9月完工。如今湖广会馆建筑群与东水门一道组成了一个古迹参观游览地。



评 论
手机:  
电话:  
联系人:
Q Q:   
地址: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
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历经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各项建设...
滁州首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亮
近日,滁州市首部旅游宣传片《滁非绝色》正式对外亮相。据悉,该宣传片以四个具有代表...
《芈月传》热播助长淮南景
近日,正在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着实让“淮南十景”之一的春申君战国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