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福建有个枇杷村,枇杷村里有个枇杷姐姐

福建有个枇杷村,枇杷村里有个枇杷姐姐

文/美丽中国行网 来源/美丽中国行网

枇杷,一向有“开春第一果”之称。农历春节时,枇杷就开始陆续上市。是一年中最早上市的水果,填补了冬季水果的空白。




福建漳州市云霄县和平乡的棪树村,是远近闻名的枇杷村。

棪树村有千年历史,可在它的千年历史里,并没有关于枇杷的记载。说起种枇杷,还得从棪树村的贫困说起。从枇杷姐姐说起。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了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古典琵琶女,作为文学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而棪树村,也有一个被人们誉为枇杷姐姐的女子。她叫吴素华。




2004年之前,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地处乌山脚下的棪树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没公路、没汽车,就连茅厕,也是就地挖个土坑,更不用说热水器、卫生间了。村里守着青山绿水,却找不到一条能让村民致富的路。村民靠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

当时,吴素华的公公是村里的支部书记。他和驻村领导张志林及村两委大胆引进了枇杷树,开始尝试着在村里撂荒的山坡上搞种植。




棪树属于浅山区,海拔500米,长期云雾缭绕,早晚温差大,四季分别不明显,宜林宜果,村周围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林海,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潮湿多雨的小气候,生态环境良好,负氧离子浓度高,像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土质里饱含富硒,所以棪树种出的瓜果,比别处的尤其甘甜味正。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让棪树的枇杷一上市就得到众口一致的称赞。

开始,村民局限于传统的销售模式,等着别人上门收购,这就受制于买方。但枇杷又不同于其它水果,可以等。

吴素华说:“枇杷熟了,就像女人的肚子大了,一天也等不得,多拖一天,枇杷果就会熟透了落到地上。不卖掉怎么办?”




吴素华就利用QQ号、微信朋友圈,开始在网上销售。虽然销量不大,也带动着村民一起把村里的枇杷卖了出去。她从2013年开始接触电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一直坚持做,自己家的枇杷卖完后,把亲朋好友的枇杷卖了,把村里贫困户的也卖了,不仅卖枇杷,还发动村民加工手工的枇杷膏、枇杷茶、枇杷饼,形成产业链,通过线上线下,把棪树的枇杷做成了品牌。

就这样,“枇杷姐姐”的称号渐渐响了起来。




有的时候,成功不是击败别人,而是改变自己,当你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靠卖枇杷,到2010年,村里的道路基本硬化,结束了棪树村只有山间土道的历史,还荣获了“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6年又荣获了“漳州市十大最美乡村”;2017年,获得了“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的荣誉称号。村里二期道路改造完工,建成了枇杷生态观光产业园,园里绿色葳蕤,小桥流水,清泉涓涓。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摘枇杷果,吃枇杷饼,喝枇杷茶。小小的枇杷带动了一个1200多口人的棪树村。




现在,棪树村有枇杷一千多亩,年产400多吨枇杷鲜果,村前村后,屋前屋后,都是枇杷树。春节前后收获第一批枇杷时,能卖到20多元钱一斤,后来大批量上市,也可以卖到七八块一斤,枇杷又是高产作物。村里的年轻人,闲时出外打工,收枇杷时多远都赶回来帮家里收枇杷。




因为早熟,为了防风防冻,也为了防止虫子把虫卵下到枇杷上,村民又摸索出保护枇杷的办法,就是把每个枇杷果都套上纸袋子,套袋子的季节,全村1200多人,人人上阵。

yle="font-size:16px;">漫山遍野的枇杷树上,像是被点缀上雪白的花,放眼望去,从村里连绵到山上,满树满树的花都在盛放。不是一山一洼,也不是一家两家,而是铺天盖地。




这些开在冬季的花,白似雪,颜如玉,有游客给这一景观取名叫枇杷雪。也叫枇杷花。

吴素华说:“这个季节,是棪树最忙碌的时候,也是它最壮观的季节。”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世界。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勤劳的中国农民自古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恪守着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进入到新世纪,经商潮、打工潮,如洪水泛滥,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被冲击得溃散一地,还有多少人能坚守着田间地头一锄一锹的劳动?




但在棪树村,村民们的枇杷树,没有一家不套袋子。那种“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的苦虽然已经不再,但把那么多的枇杷树上的每个娇小的枇杷果都套上纸袋子,仍然是繁重琐碎的体力劳动。




什么是大国工匠?造飞机、航天器才算吗?

现在的农村,多少土地撂荒?多少农民的后代,没有摸过锄把子?又有多少农民种地只是应付,靠天吃饭。只有棪树,不忘初心,村里每个人都还在坚持着手工劳动,无论在城里多辉煌,多成功,在给枇杷套袋子的季节,收获的季节,都得回来,都得做一个地道的农民。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通过村民的辛勤劳作,不仅把棪树村的枇杷做成了远近知名的品牌产品,还多了这个被誉为“人间奇迹”的景观。

有个唐代诗人写道:“花雪随风不厌看,一片飞来一片寒。”在棪树,这种雪和花的完美统一,没有寒,也没有冷。只有壮观,只有惊艳。这场枇杷雪一直延续到来年的三月,枇杷大批量上市时。




去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扫荡了大半个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农业。几个月的时间,封城封村,村里人出不去,外边人进不来。那时,正是枇杷大批量上市的季节。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还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关键的时候,电商起了作用。吴素华利用自己学的电商技术,帮助村里人在网络上大批量销售枇杷,在整个中小企业都在为工人工资而苦恼的时候,棪树村在云霄县县政府和和平乡乡政府及村两委的带领下,在棪树村举办了线上枇杷节,人人都致了富。




吴素华不仅自己做电商,还手把手教村民做,她帮村里一个贫困户的大学生做的时候,有人说:你都没上过大学,还能教大学生?吴素华笑笑。她可都是一步步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一年,靠卖枇杷,村里每户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这下村民算是彻底信服了,自觉自愿向这个弱女子讨教。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之前,棪树村是出名的贫困村,村里有20户贫困户,55人,大都是因病、因残致贫。现在,已经全部脱贫。他们的房子有的易地搬迁,有的旧房改造,生活上有补贴,上学免费,治病免费,就连种枇杷用的肥料,都是村里解决。没任何后顾之忧。




这时的吴素华又有了新想法,她想把打工的这部分青年都留下来,留在村里,不用外出,就可以有事干,有钱挣。现在村里虽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但还要让青年们记得住乡愁。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她选择做民宿及农家乐。

她说:“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概念,这么漂亮的老家,客人来了,买点枇杷,看看就走了,没地方住,就留不下人。我们是贫困村,必须要叫客人留下来,在这里吃饭、住宿、看美景,让他们消费,才能让村民有收入,才能让棪树村成为真正的乡村旅游村。”




村民不懂民宿,不敢做,她和村里农民合办起一个合作社,先把自己家的房子收拾好,自己尝试。改造了卫生间,安装了热水器,规模太小不好经营,她又一家一家地动员,整合村民及贫困户闲置的房产,她统一装修,统一管理。

她说:“我实行的是松散的管理,比如住进来一个人我收158元,打扫卫生多少钱,清洁物品多少钱,剩下的费用,我和他们按照比例分成,这样,我自己也没有压力。主要是把村里生龙活虎地盘活起来,把一个破旧的古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焕然一新。什么是中国梦?就是让我们的乡村都像桃花源。收枇杷时,广东人来的最多。他们过来,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和建议。”




她说:“最近我们合作社整合村民的闲置房产,发展餐饮、民宿、农家乐、文化休闲、研学实践基地等项目,引入‘好厝边’经营理念,采取‘合作社+基地+民房+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无公害枇杷种植基地。鼓励当地种植大户,将现有的400多亩枇杷园,转型升级为无公害生态种植基地,对接北京、上海、厦门等地的中高端客源。”

她说:“全村245户,都是我坚强的后盾。”

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

现在,美丽的棪树,成了名符其实的美丽乡村。

国家森林乡村、红色旅游村、金牌旅游村、中国美丽乡村、省级休闲乡村……一个个荣誉,纷至沓来。




为加快枇杷产业发展,在枇杷上市的季节,云霄县政府和和平乡政府每年都举办枇杷采摘节,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枇杷采摘。更为棪树村的发展,添了一把火。

吴素华随着棪树的枇杷,出名了。“枇杷姐姐”的名号,在整个棪树村,整个和平乡,整个云霄县,都传得当当响。

没有人生来就自带光环,光环背后都是汗水与努力,只有踏过荆棘,才能走得更加坚定。  

这是一个好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这个时代裹挟着,朝着远方,朝着目标走着。所有幸运,都是努力埋下的伏笔。

(撰稿:乔小乔 摄影:赵树岭)

旅游要闻

首页 > 旅游要闻 > 正文

福建有个枇杷村,枇杷村里有个枇杷姐姐

作者:美丽中国行网 来源:美丽中国行网 发布时间:2020-12-29 21:33:06

枇杷,一向有“开春第一果”之称。农历春节时,枇杷就开始陆续上市。是一年中最早上市的水果,填补了冬季水果的空白。




福建漳州市云霄县和平乡的棪树村,是远近闻名的枇杷村。

棪树村有千年历史,可在它的千年历史里,并没有关于枇杷的记载。说起种枇杷,还得从棪树村的贫困说起。从枇杷姐姐说起。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了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古典琵琶女,作为文学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而棪树村,也有一个被人们誉为枇杷姐姐的女子。她叫吴素华。




2004年之前,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地处乌山脚下的棪树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里没公路、没汽车,就连茅厕,也是就地挖个土坑,更不用说热水器、卫生间了。村里守着青山绿水,却找不到一条能让村民致富的路。村民靠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

当时,吴素华的公公是村里的支部书记。他和驻村领导张志林及村两委大胆引进了枇杷树,开始尝试着在村里撂荒的山坡上搞种植。




棪树属于浅山区,海拔500米,长期云雾缭绕,早晚温差大,四季分别不明显,宜林宜果,村周围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林海,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潮湿多雨的小气候,生态环境良好,负氧离子浓度高,像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土质里饱含富硒,所以棪树种出的瓜果,比别处的尤其甘甜味正。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让棪树的枇杷一上市就得到众口一致的称赞。

开始,村民局限于传统的销售模式,等着别人上门收购,这就受制于买方。但枇杷又不同于其它水果,可以等。

吴素华说:“枇杷熟了,就像女人的肚子大了,一天也等不得,多拖一天,枇杷果就会熟透了落到地上。不卖掉怎么办?”




吴素华就利用QQ号、微信朋友圈,开始在网上销售。虽然销量不大,也带动着村民一起把村里的枇杷卖了出去。她从2013年开始接触电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一直坚持做,自己家的枇杷卖完后,把亲朋好友的枇杷卖了,把村里贫困户的也卖了,不仅卖枇杷,还发动村民加工手工的枇杷膏、枇杷茶、枇杷饼,形成产业链,通过线上线下,把棪树的枇杷做成了品牌。

就这样,“枇杷姐姐”的称号渐渐响了起来。




有的时候,成功不是击败别人,而是改变自己,当你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的时候,你就成功了。

靠卖枇杷,到2010年,村里的道路基本硬化,结束了棪树村只有山间土道的历史,还荣获了“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6年又荣获了“漳州市十大最美乡村”;2017年,获得了“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的荣誉称号。村里二期道路改造完工,建成了枇杷生态观光产业园,园里绿色葳蕤,小桥流水,清泉涓涓。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摘枇杷果,吃枇杷饼,喝枇杷茶。小小的枇杷带动了一个1200多口人的棪树村。




现在,棪树村有枇杷一千多亩,年产400多吨枇杷鲜果,村前村后,屋前屋后,都是枇杷树。春节前后收获第一批枇杷时,能卖到20多元钱一斤,后来大批量上市,也可以卖到七八块一斤,枇杷又是高产作物。村里的年轻人,闲时出外打工,收枇杷时多远都赶回来帮家里收枇杷。




因为早熟,为了防风防冻,也为了防止虫子把虫卵下到枇杷上,村民又摸索出保护枇杷的办法,就是把每个枇杷果都套上纸袋子,套袋子的季节,全村1200多人,人人上阵。

yle="font-size:16px;">漫山遍野的枇杷树上,像是被点缀上雪白的花,放眼望去,从村里连绵到山上,满树满树的花都在盛放。不是一山一洼,也不是一家两家,而是铺天盖地。




这些开在冬季的花,白似雪,颜如玉,有游客给这一景观取名叫枇杷雪。也叫枇杷花。

吴素华说:“这个季节,是棪树最忙碌的时候,也是它最壮观的季节。”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世界。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勤劳的中国农民自古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恪守着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进入到新世纪,经商潮、打工潮,如洪水泛滥,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被冲击得溃散一地,还有多少人能坚守着田间地头一锄一锹的劳动?




但在棪树村,村民们的枇杷树,没有一家不套袋子。那种“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的苦虽然已经不再,但把那么多的枇杷树上的每个娇小的枇杷果都套上纸袋子,仍然是繁重琐碎的体力劳动。




什么是大国工匠?造飞机、航天器才算吗?

现在的农村,多少土地撂荒?多少农民的后代,没有摸过锄把子?又有多少农民种地只是应付,靠天吃饭。只有棪树,不忘初心,村里每个人都还在坚持着手工劳动,无论在城里多辉煌,多成功,在给枇杷套袋子的季节,收获的季节,都得回来,都得做一个地道的农民。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通过村民的辛勤劳作,不仅把棪树村的枇杷做成了远近知名的品牌产品,还多了这个被誉为“人间奇迹”的景观。

有个唐代诗人写道:“花雪随风不厌看,一片飞来一片寒。”在棪树,这种雪和花的完美统一,没有寒,也没有冷。只有壮观,只有惊艳。这场枇杷雪一直延续到来年的三月,枇杷大批量上市时。




去年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扫荡了大半个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农业。几个月的时间,封城封村,村里人出不去,外边人进不来。那时,正是枇杷大批量上市的季节。

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还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关键的时候,电商起了作用。吴素华利用自己学的电商技术,帮助村里人在网络上大批量销售枇杷,在整个中小企业都在为工人工资而苦恼的时候,棪树村在云霄县县政府和和平乡乡政府及村两委的带领下,在棪树村举办了线上枇杷节,人人都致了富。




吴素华不仅自己做电商,还手把手教村民做,她帮村里一个贫困户的大学生做的时候,有人说:你都没上过大学,还能教大学生?吴素华笑笑。她可都是一步步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一年,靠卖枇杷,村里每户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这下村民算是彻底信服了,自觉自愿向这个弱女子讨教。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之前,棪树村是出名的贫困村,村里有20户贫困户,55人,大都是因病、因残致贫。现在,已经全部脱贫。他们的房子有的易地搬迁,有的旧房改造,生活上有补贴,上学免费,治病免费,就连种枇杷用的肥料,都是村里解决。没任何后顾之忧。




这时的吴素华又有了新想法,她想把打工的这部分青年都留下来,留在村里,不用外出,就可以有事干,有钱挣。现在村里虽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但还要让青年们记得住乡愁。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她选择做民宿及农家乐。

她说:“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概念,这么漂亮的老家,客人来了,买点枇杷,看看就走了,没地方住,就留不下人。我们是贫困村,必须要叫客人留下来,在这里吃饭、住宿、看美景,让他们消费,才能让村民有收入,才能让棪树村成为真正的乡村旅游村。”




村民不懂民宿,不敢做,她和村里农民合办起一个合作社,先把自己家的房子收拾好,自己尝试。改造了卫生间,安装了热水器,规模太小不好经营,她又一家一家地动员,整合村民及贫困户闲置的房产,她统一装修,统一管理。

她说:“我实行的是松散的管理,比如住进来一个人我收158元,打扫卫生多少钱,清洁物品多少钱,剩下的费用,我和他们按照比例分成,这样,我自己也没有压力。主要是把村里生龙活虎地盘活起来,把一个破旧的古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它焕然一新。什么是中国梦?就是让我们的乡村都像桃花源。收枇杷时,广东人来的最多。他们过来,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和建议。”




她说:“最近我们合作社整合村民的闲置房产,发展餐饮、民宿、农家乐、文化休闲、研学实践基地等项目,引入‘好厝边’经营理念,采取‘合作社+基地+民房+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无公害枇杷种植基地。鼓励当地种植大户,将现有的400多亩枇杷园,转型升级为无公害生态种植基地,对接北京、上海、厦门等地的中高端客源。”

她说:“全村245户,都是我坚强的后盾。”

人的潜力都是无穷的。

现在,美丽的棪树,成了名符其实的美丽乡村。

国家森林乡村、红色旅游村、金牌旅游村、中国美丽乡村、省级休闲乡村……一个个荣誉,纷至沓来。




为加快枇杷产业发展,在枇杷上市的季节,云霄县政府和和平乡政府每年都举办枇杷采摘节,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枇杷采摘。更为棪树村的发展,添了一把火。

吴素华随着棪树的枇杷,出名了。“枇杷姐姐”的名号,在整个棪树村,整个和平乡,整个云霄县,都传得当当响。

没有人生来就自带光环,光环背后都是汗水与努力,只有踏过荆棘,才能走得更加坚定。  

这是一个好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这个时代裹挟着,朝着远方,朝着目标走着。所有幸运,都是努力埋下的伏笔。

(撰稿:乔小乔 摄影:赵树岭)

0
精选推荐
游记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