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摄影与生活——胡武功

封面照片:(1996年)



任何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是相应工具使然。无论远古的岩画,还是当下的数字影像,都是遵照这样的逻辑走来的。

仅就摄影而言,照相术发明初期,由于相机笨重,胶片感光速度慢,就只好拍照静止的事物。那样的照片,影纹细腻,层次丰富,颇具质感。真有似于今天的大画幅摄影作品。

到了上世纪2、30年代,135相机问世,促使新闻与纪实摄影蓬勃发展起来。

小型相机与高感光材料的出现,固然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变化。即人需要更准确、更真实、更动态地记录自己的神情形态与生活面貌。从此摄影与人类生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即使操作起来十分不便利的大画幅,摄影师们也不放弃任何可能表现生活的机会。


约翰.汤姆森。(1873年)


马丁.慕卡西 (1930年)


亨利.卡蒂埃.列松 (1932年)


摄影是视觉造型中一种独特的媒介,具有向我们投射直接的、不寻常的、动态视角的能力。

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AI出现,我们发现摄影(应是摄影的变体,结果是影像)仍然是幼儿,正在发育。没有人真正掌握现今影像幼儿的本质属性——它的本性还未完全展现出来。

早期的社会纪实摄影虽然因当初的达盖尔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还无法实现促进社会改良的重任,但是许多劳动者的影像例如《井口女工》、《沙尘暴》、《占领大沽炮台》等等照片仍然被当做现实与生活的“目击者”用来影响公众。

但是,摄影术的故乡必竟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深入人心,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权,重视人性。摄影术就诞生在这样一片浓郁的人文主义土壤中。

这就是上述这些照片,虽然产生在摄影术早期,却带着现实与人文内涵的原因。

随着摄影术的进步,纪实摄影最终参与到促进社会改良的活动中。

20世纪30年代纪实摄影才从从理论上被界定清楚。发生在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中的由政府资助的摄影计划的成功实现,(共产生了由11位摄影师拍摄的27万张照片)除了促使美国政府改变农业政策,力图把“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还使美国公众的兴趣转移到美国社会现实中来。除此之外,纪实摄影使视觉艺术的现实主义风格得以复苏。


多罗西娅.兰格 (1936年)


由布列松、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三人创立的马格兰图片社,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用照相机担当起与战争的对话,同时他们的镜头伸进人类灾难、疾病、环境、政治等各个领域,为我们留下人类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细节备忘录。



罗伯特.卡帕 (1944年)


照片不但能记录生活,也记录伪生活;能记录真实,也能记录伪真实;不但能记录客观,也能够记录伪客观。关键在于主观态度、在于意识形态。

网上曾一度对我关于纪实摄影论述提出质疑。认为应当用记录摄影云云。抛开纪实摄影是一个所指概念不谈,仅就字面理解纪实与记录,也没错到哪里。记和录表示动作,要重复表述的是一个意思;纪实指的是动作与目的。虽然此“纪”非彼“记”,此“纪”有历史、有法度、有怀念等等内涵,彼“记”有印象、有记号、有标识的意思。但它们都有离不开主观性,都“客观”不到纯粹的程度。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做文字上的游戏和争辩没有任何实践意义。

摄影作品,我指的是照片,其实是一种物质存在。时间使所有物质存在变为“时代的客体”,这时候,无论“客观”的影像,还是“伪客观” 的影像,都会散发出曾经的时代气息

因此,我们说有时候谬误也有它的价值。

我认为最有意味的纪实摄影,不是机械地对繁琐生活细节的实录,(那可能是另一领域的工作)不是对非常态事物的猎奇。

我心目中的纪实摄影,一定要触及当下的生活,一定要触及社会现实,一定要触及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一定要经过自己心灵的过滤。

纪实摄影虽然有强烈的主观性但主观性只体现在寻找、发现和捕捉那些不轻易示人的具有隐喻性、象征性的生活原型。纪实摄影是人生命存在方式的展现而且要能揭示本真人性。

纪实摄影既不能刻意张牙舞爪的视觉冲击力,也不能热衷搔头弄姿、风花雪月、田园牧歌式的艺术唯美。纪实摄影要的是润物细无声,要的是甘涩和谐的美学意味。

这是上世纪80 年代,中国摄影家就确立的摄影追求!

纪实摄影当然视“人文关怀”为灵魂,但不能忽视悲剧意识、批判意识、自醒意识和忧患意识。

而这一切在我和陕西群体同仁80年代初期的照片中都有体现,这也似乎成为我们与国外纪实摄影差异的标志。(我们的作品触及到用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与审视)

纪实摄影最深刻的意义在于用生活的原在表现主体的观念与情感,这也是纪实摄影力量的体现。

以下插图均为笔者所摄


(1982年)


(1986年)


(1992年)


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没有谁再能严密地封锁各种信息的广泛传播。各种新思潮、新理念、新艺术方式潮水般涌进国门,这无疑大大有助于思想自由、艺术民主进程。但是应当看到,主流思想文化领域的状况甚至还不如上世纪80年代,正如潘科所说:我们处在“没有过去的历史” 。因此,坚持记录影像的摄影师,应当看到当下乱象横生,正是中国纪实摄影时不我待,大有作为的机遇。没有理由认为纪实摄影已是 “昨日黄花”。为自己摄影,为种族摄影,就是为人类摄影,这才是纪实摄影的正道。


以下图片为笔者手机拍摄


(2018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4年)


(编辑:老吴)


摄影与生活——胡武功

发布时间:2024-09-12 17:45:24

封面照片:(1996年)



任何艺术形式的产生,都是相应工具使然。无论远古的岩画,还是当下的数字影像,都是遵照这样的逻辑走来的。

仅就摄影而言,照相术发明初期,由于相机笨重,胶片感光速度慢,就只好拍照静止的事物。那样的照片,影纹细腻,层次丰富,颇具质感。真有似于今天的大画幅摄影作品。

到了上世纪2、30年代,135相机问世,促使新闻与纪实摄影蓬勃发展起来。

小型相机与高感光材料的出现,固然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变化。即人需要更准确、更真实、更动态地记录自己的神情形态与生活面貌。从此摄影与人类生活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即使操作起来十分不便利的大画幅,摄影师们也不放弃任何可能表现生活的机会。


约翰.汤姆森。(1873年)


马丁.慕卡西 (1930年)


亨利.卡蒂埃.列松 (1932年)


摄影是视觉造型中一种独特的媒介,具有向我们投射直接的、不寻常的、动态视角的能力。

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AI出现,我们发现摄影(应是摄影的变体,结果是影像)仍然是幼儿,正在发育。没有人真正掌握现今影像幼儿的本质属性——它的本性还未完全展现出来。

早期的社会纪实摄影虽然因当初的达盖尔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还无法实现促进社会改良的重任,但是许多劳动者的影像例如《井口女工》、《沙尘暴》、《占领大沽炮台》等等照片仍然被当做现实与生活的“目击者”用来影响公众。

但是,摄影术的故乡必竟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深入人心,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权,重视人性。摄影术就诞生在这样一片浓郁的人文主义土壤中。

这就是上述这些照片,虽然产生在摄影术早期,却带着现实与人文内涵的原因。

随着摄影术的进步,纪实摄影最终参与到促进社会改良的活动中。

20世纪30年代纪实摄影才从从理论上被界定清楚。发生在30年代美国“大萧条”中的由政府资助的摄影计划的成功实现,(共产生了由11位摄影师拍摄的27万张照片)除了促使美国政府改变农业政策,力图把“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还使美国公众的兴趣转移到美国社会现实中来。除此之外,纪实摄影使视觉艺术的现实主义风格得以复苏。


多罗西娅.兰格 (1936年)


由布列松、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三人创立的马格兰图片社,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用照相机担当起与战争的对话,同时他们的镜头伸进人类灾难、疾病、环境、政治等各个领域,为我们留下人类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细节备忘录。



罗伯特.卡帕 (1944年)


照片不但能记录生活,也记录伪生活;能记录真实,也能记录伪真实;不但能记录客观,也能够记录伪客观。关键在于主观态度、在于意识形态。

网上曾一度对我关于纪实摄影论述提出质疑。认为应当用记录摄影云云。抛开纪实摄影是一个所指概念不谈,仅就字面理解纪实与记录,也没错到哪里。记和录表示动作,要重复表述的是一个意思;纪实指的是动作与目的。虽然此“纪”非彼“记”,此“纪”有历史、有法度、有怀念等等内涵,彼“记”有印象、有记号、有标识的意思。但它们都有离不开主观性,都“客观”不到纯粹的程度。其实这个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做文字上的游戏和争辩没有任何实践意义。

摄影作品,我指的是照片,其实是一种物质存在。时间使所有物质存在变为“时代的客体”,这时候,无论“客观”的影像,还是“伪客观” 的影像,都会散发出曾经的时代气息

因此,我们说有时候谬误也有它的价值。

我认为最有意味的纪实摄影,不是机械地对繁琐生活细节的实录,(那可能是另一领域的工作)不是对非常态事物的猎奇。

我心目中的纪实摄影,一定要触及当下的生活,一定要触及社会现实,一定要触及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一定要经过自己心灵的过滤。

纪实摄影虽然有强烈的主观性但主观性只体现在寻找、发现和捕捉那些不轻易示人的具有隐喻性、象征性的生活原型。纪实摄影是人生命存在方式的展现而且要能揭示本真人性。

纪实摄影既不能刻意张牙舞爪的视觉冲击力,也不能热衷搔头弄姿、风花雪月、田园牧歌式的艺术唯美。纪实摄影要的是润物细无声,要的是甘涩和谐的美学意味。

这是上世纪80 年代,中国摄影家就确立的摄影追求!

纪实摄影当然视“人文关怀”为灵魂,但不能忽视悲剧意识、批判意识、自醒意识和忧患意识。

而这一切在我和陕西群体同仁80年代初期的照片中都有体现,这也似乎成为我们与国外纪实摄影差异的标志。(我们的作品触及到用本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与审视)

纪实摄影最深刻的意义在于用生活的原在表现主体的观念与情感,这也是纪实摄影力量的体现。

以下插图均为笔者所摄


(1982年)


(1986年)


(1992年)


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没有谁再能严密地封锁各种信息的广泛传播。各种新思潮、新理念、新艺术方式潮水般涌进国门,这无疑大大有助于思想自由、艺术民主进程。但是应当看到,主流思想文化领域的状况甚至还不如上世纪80年代,正如潘科所说:我们处在“没有过去的历史” 。因此,坚持记录影像的摄影师,应当看到当下乱象横生,正是中国纪实摄影时不我待,大有作为的机遇。没有理由认为纪实摄影已是 “昨日黄花”。为自己摄影,为种族摄影,就是为人类摄影,这才是纪实摄影的正道。


以下图片为笔者手机拍摄


(2018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4年)


(编辑:老吴)


评 论
手机:  
电话:  
联系人:吴为
Q Q:   195303763
地址:  西安高新区高新一路9号富德大厦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
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历经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各项建设...
滁州首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亮
近日,滁州市首部旅游宣传片《滁非绝色》正式对外亮相。据悉,该宣传片以四个具有代表...
《芈月传》热播助长淮南景
近日,正在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着实让“淮南十景”之一的春申君战国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