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神仙居高速路口沿道而下,便至高迁村口。在村西南数百米处,两棵逾400年树龄的古樟树巍然矗立,枝叶繁茂,见证着岁月变迁。它们不仅是高迁村东南入口的天然标识,更承载着古代风水文化中“镇守水口、庇佑一方”的深意,静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兴衰。
高迁村建村史可追溯至元代。彼时,仙居第一代吴氏后人吴全智公的族裔已定居下砾(今田市吴桥),后人逐步迁居高迁,然人口稀疏。至元代,第十七世吴熟(1326—1378)任仙居县尹,晚年购得高迁朱氏屋宅,自此开启吴氏家族在这片土地的深耕。当时村落规模尚小,仅形成“吴太尹小村”雏形。1488年,永安溪突发洪水,地势低洼的前垟房屋尽遭淹没。第二十一世吴本辉(1443—1508)遂携长子守烨、次子守焴,从“前垟高岸”迁居至高迁。这一迁徙,成为高迁村发展的关键节点。
守烨与守焴兄弟成年后,家族分支渐显:守烨携长子时正(1500—1574)于高迁“新下屋”建房,时正由此成为新下屋始祖;次子时坦(1504—1584)与二叔守焴(1482—1563)留守,守焴主持“上新屋”营建,成为上新屋始祖,时坦则在前宅筑居,奠定前宅根基,成为前宅始祖。自明代1520年起,新上屋率先启动建设,经数百年累世营建,逐步形成如今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是家族繁衍的见证,更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成为浙东南古村落建筑文化的瑰宝。

村落初具规模后,先民于东南村口种下古樟,既作水口标志,亦寄寓对家族兴旺、平安顺遂的祈愿。古樟与古村落相生相伴,见证了高迁从零星聚居到宗族繁盛的历程。如今,漫步村中,明清古建错落有致,石板巷道蜿蜒通幽,吴氏宗祠、民居宅院诉说着家族荣光;古樟枝叶婆娑,与神仙居和永安溪的潺潺流水共同勾勒出一幅“天人合一”的乡村图景。
高迁村的形成,是一部家族迁徙与创业的史诗。从元代的零星定居,到明代的规模营建,吴氏族人以坚韧与智慧,在山水之间构筑起家园。古樟树、古建筑群与家族谱系(如《吴氏宗谱》中对时正、时坦等先祖的记载),共同编织成高迁村的历史经纬,使其成为仙居乃至浙江古村落文化传承的鲜活样本。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村落,更是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家族史,承载着对祖先的追思、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整理:吴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