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仙居的绿水青山间,几株苦槠树历经岁月沧桑,默默镌刻着地域文明的深层肌理。其中,桐江书院内两棵由宋代理学家朱熹亲手栽植的苦槠树,至今已逾八百载春秋。作为南宋理学传播的实物见证,它们扎根于书院讲堂之侧,枝干虬结间仿佛仍萦绕着"格物致知"的论学余响。朱熹在此讲学期间手植佳木的举动,既是其"道不远人"教育理念的具象化表达,亦使书院成为理学思想与地域文化交融的地标性场域。
距桐江书院十里之遥的高迁古村西南角,一株树龄逾五百年的苦槠巍然矗立。其主干底部周长五米、通高十八米,伞状树冠覆盖达两百平方米,如巨伞庇佑着村落晨昏。这株由仙居吴氏第二十二世上新屋始祖守焴公栽培的古树,自明代中叶植根于此,便成为高迁聚落的精神坐标。明人以"木德荫后"的传统观念栽植佳木,既蕴含耕读传家的文化期许,更体现中国传统村落"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
在苦槠树东侧,上里古祠堂的营建史与古树形成时空呼应。这座历经明清两代修缮的宗族建筑,在抗战烽火中转型为育秀小学,书声琅琅取代了祭祀钟磬,开启了村落现代教育的先河。解放后,祠堂主体建筑虽因教育扩容需求拆除,但古树依然挺立在校园旧址旁,见证着育秀小学向高迁小学的蜕变——这座培育无数栋梁之才的学府,先后走出数位学界精英与行业翘楚,延续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文化传承。当高迁小学完成历史使命转型为幼儿园,古树已成为三代人共同的童年记忆坐标。
从宋儒手泽到宗族佳木,从祠堂礼序到现代学堂,苦槠树始终以沉默的姿态参与着地域文明的建构。它们既是自然史的标本——年轮中封存着八百年气候变迁密码;更是文明史的刻度——枝叶间掩映着科举时代的书墨香、抗战时期的救亡声、新中国建设者的脚步声。这种"活态文物"的独特价值,恰在于其将自然生命史与人文演进史熔铸为有机整体,在时代更迭中构筑起跨越千年的精神谱系。

如今,当晨光掠过苦槠树冠的新叶,幼儿园的欢声笑语与古树年轮中的往昔低语悄然和鸣。这些历经风雨的佳木,用虬结的枝干托举起文明的火种,在城市化浪潮中坚守着地域文化的根脉,成为解读仙居人文精神的重要密码——它们不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古树名木,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微观见证者。
(编辑:吴为)
